宁波它山堰:古代水利工程的瑰宝与周边美景
宁波,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不仅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繁荣的经济发展而闻名,更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古代水利工程而著称。其中,它山堰作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不仅是宁波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更是中国古代水利文化的瑰宝。本文将详细介绍它山堰的历史背景、工程构造、文化价值以及周边美景,带领读者领略这一古代水利工程的独特魅力。
一、它山堰的历史背景
它山堰,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鄞江镇,是一座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水利工程。它始建于唐代大和七年(公元833年),由当时的县令王元暐主持兴建。樟溪河流经鄞江古镇时分为两股,一条流入奉化江,另一条折向东北流入宁波西塘河。在两条河的分叉处往东有一个狭长的水中半岛,这里历史上有两个古村落,分别称为水中东村和水中西村,后来合并为它山堰村。由于地势平缓,河水容易拥堵,经常导致旱涝灾害。为了减轻水害,王元暐在水中村西边修建了它山堰。
它山堰的修建不仅解决了当地的灌溉问题,还有效地防止了海水倒灌和咸潮侵蚀土地,对当地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经千年风雨,它山堰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
二、工程构造与功能
它山堰是中国水利史上首次出现的块石砌筑的重力型拦河滚水坝。全长134.4米(也有说法为113.7米),堰面宽4.8米(也有说法为3.2米和4.8米两级宽度),高10米(也有说法为总高5米)。堰体上部全部以长2至3米、宽1.4米(也有说法为0.5米至1.4米)、厚0.2至0.35米的条石砌筑而成,左右两边各有石级36级。这些条石经过精心挑选和加工,确保了堰体的坚固和稳定。
为了增强堰的泄洪能力,又在堰东的南塘河上,分别建造了乌金、积渎、行春三座矸闸,作为它山堰的辅助设施。这些矸闸的修建使得江河分流,形成了一个以它山堰为总枢纽的引泄完整、滞蓄可靠的水利系统。在雨季时,上游洪水漫过它山堰,进入奉化江,通过甬江入海;在旱季时,上游水则主要进入南塘河,灌溉鄞西农田并注入宁波府城日月两湖(今存月湖)。它山堰因此起到了自动调节南塘河水位、保证农业用水和宁波府城用水的作用。
三、文化价值与历史地位
它山堰不仅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一座历史文化的宝库。它与都江堰、郑国渠、灵渠一起被称为我国历史上的古代四大水利工程。1988年1月13日,它山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10月14日,在法国蒙彼利埃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6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它山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单。这些荣誉充分展示了它山堰在水利史和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它山堰的修建不仅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还展示了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它山堰的选址合理、设计科学,充分考虑了地形、气候、水文等因素,使得这一工程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同时,它山堰的修建也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对宁波乃至整个浙江地区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周边美景与旅游开发
它山堰不仅以其独特的工程构造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其周边的美景也让人流连忘返。它山堰风景区位于宁波市西南,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从它山堰观景台俯瞰整个景区,可以看到青山绿水、粉墙黛瓦交相辉映,别有一番意境。
除了它山堰本身外,周边还有许多值得一游的景点。例如,鄞江廊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桥,曾经是村民们过江的重要通道和休闲聊天的地方。虽然古廊桥后来被毁,但2014年乡人出资按照宋朝的风格重新修建了鄞江廊桥,使得这一景点得以重现。现在,鄞江廊桥和江边的石板路已经成为了一条清净的历史古巷,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探访。
此外,它山堰村也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这个村子是一个如假包换的历史古村,村子里不仅有很多历史古迹,还有不少非遗项目和传统庙会。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六月六、十月十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这些庙会活动不仅展示了当地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还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和体验当地文化的平台。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它山堰及其周边地区的旅游开发也日益完善。政府加大了对景区的投入和建设力度,提升了景区的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同时,还加强了对景区周边环境的整治和保护工作,使得这一地区成为了一个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
结语
宁波它山堰作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不仅展示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还体现了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这一工程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同时,它山堰及其周边地区的美景也让人流连忘返,成为了一个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它山堰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和价值,为宁波乃至整个浙江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