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首页 美食 购物 运动 玩乐 教育 文化 地理
当前位置:走宁波 > 文化
王安石与宁波

王安石与宁波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二十七岁担任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知县,任职三年,“治绩大举,民称其德”,为以后革新变法打下了基础。在鄞县的三年,是王安石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而王安石之于鄞县,则奠定了鄞县乃至宁波千年发展的基石,为鄞县和宁波人民的价值取向树立了精神坐标。



治理水利,为民解忧

王安石初到鄞县时,正逢此地遭受大旱,百姓生活困顿。他深知水利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因此将兴修水利作为首要任务。经过实地考察,他发现五代吴越国时期,鄞县设有专门的水利官吏,每年对河流沟渠进行疏浚治理,修建水库,使得河流水道通畅,能够抵御较大的水旱灾害。然而,自北宋以来,主管水利的官吏被裁撤,水利设施失修,导致水道堵塞,夏季干旱时,庄稼无法得到灌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安石上书两浙转运使杜玘,请求治理水道。获批后,他亲自带领主管水利的官吏和乡民,对全县的河流沟渠进行实地考察,重新调查清楚河流沟渠的分布情况和现状,以便从实际情况出发,制订出最有效而又最节省的兴修水利工程的方案。他带领乡民疏浚水道,修复了多处水利设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工程是修复东钱湖。

东钱湖在唐宋之际多次被修治,但在北宋庆历年间,由于年久失修,淤积严重,导致河床上升,蓄水量减少,天旱时丧失灌溉机能。王安石决定将疏浚东钱湖作为一项重点工程,他实施恢复湖界、加深湖底、围筑堤堰和设置碶闸等措施,并在湖周围开垦荒田。修复后的东钱湖能够灌溉五十万亩田地,使得境内人民即使在大旱之年也不用担心收成问题。

除了修复东钱湖,王安石还在北仑穿山区域凿山为碶,捍浦为河,治理芦江,变荒滩为良田,化水害为水利。他筑起一条从孔墅岭下河头、焦村、经石湫,折向霞浦到穿山的海塘,全长15公里,这条造福后代的海塘,乡民遂名之为“王公塘”,或称“荆公堤”。王安石带领鄞县百姓筑堤捍浦,为河于堤西石岩,凿三窍为碶,阔三丈六尺,高二丈,因名“穿山”。如今的穿山碶已从原址下延了三四百米,2012年,在桥与碶之间东侧,建造了王安石纪念碑亭。

王安石卓有成效的治水模式被后人继承,使鄞县经济在两宋之际有了质的变化,粮食产量跃居全国第一。他兴修水利的举措不仅解决了百姓的灌溉问题,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为鄞县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兴办教育,崇文重教

除了治理水利,王安石还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要选拔高水平的人才,就需要通过学校来培养和聚集人才。因此,他在鄞县积极倡导兴办学校,提升教育水平。

在王安石的推动下,明州官员在孔庙的基础上创立县学,改变了唐代有庙无学的局面,奠定了明州官学的基本格局。当时鄞县缺乏合格的教师,王安石为此遍访山野,终于找到了杜醇、楼郁、杨适、王说、王致等五位饱学之士,史称“庆历五先生”。他们被请到县学讲学,使得县学门庭若市。在王安石的倡导下,明州形成了官学、书院、蒙学的三个教学系统。

王安石的这一举措为宁波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两宋期间,鄞籍进士达到了712名,许多文人进入朝廷高层,到了南宋,更有“满朝朱衣贵,尽是四明人”之说。宁波从此崇文重教、兴学育人的优良传统绵延,文脉开始兴盛。到了近代,这座城市更是成为中国著名的“院士之乡”。

为了表达对王安石的怀念和敬仰,宁波人民在多处修建了纪念他的建筑。在东钱湖畔,有三座祠庙——二灵山的福应庙、下水村的忠应庙与绿野村的灵佑庙,都是百姓为纪念王安石而自发筹资所建。其中忠应庙规模较大,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现存庙堂为清嘉庆年间重建,2018年又进行了全面修复,并开辟为“王安石纪念馆”。东钱湖还建有王安石公园,公园内有安石魂雕塑、鄞女亭与水利文化浮雕墙等。此外,在宁波的鼓楼、城隍庙等地,也塑上了王安石的雕像。

推行青苗法,贷谷于民

王安石在鄞县任职期间,还发现了农民在青黄不接时急于耕种而手头没有钱粮的问题。他们只好向富户去借高利贷,利息很高,一般的都是四分利。到秋天还利息后,再去掉上交朝廷的赋税,就不剩什么了。有一些百姓稍微遇到一点天灾人祸,因为借一次债而未能及时还上,就背上沉重的包袱,有的因此卖儿卖女,倾家荡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安石制定出了“青苗法”的初步方案。他在青黄不接的初春、初夏,把官仓的粮食借给农民,等秋收之后再让农民加上二分利息归还官府。这样,百姓既用较低的代价解了燃眉之急,官府的收入也增加了。该政策实施后,获得了很大成功,也提高了王安石在百姓中的威望。贷谷于民的举措不仅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鄞县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深受爱戴,念兹在兹

王安石在鄞县任职期间,以民生为担当,锐意进取,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施展富国强民抱负。他的治理才干和为民情怀深受百姓爱戴。在他离任时,百姓对他依依不舍,缅怀情深。对王安石的政绩,史志代有记载。在县衙内(当时在开明坊)、广利寺(今育王寺)均建有荆公祠,在北仑大矸镇还有“王公塘”,穿山有“小斗门”等故迹。

王安石喜欢宁波这片土地上的山山水水,邱隘、五乡、灵岩、大碶、柴桥、东吴、东钱湖、横溪、鄞江、横街、高桥等地,“凡东西十有四乡”;慈福院、广利寺(今阿育王寺)、旌教院、开善院、景德寺(今天童寺)、保福寺庄、普宁院、资寿院等等,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在宁波地标鼓楼,也曾特意为鼓楼刻漏作了一篇《新刻漏铭文》。而最让王安石催动肝肠的,莫过于他的女儿。他刚到鄞县之时,妻子陪同上任,并且生下了一个女儿。这个小女孩在出生的第二年就不幸夭折了,葬于鄞县祖关山,名字都还来不及取,所以王安石称呼她为“鄞女”,并深情写下了墓志铭。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王安石离任鄞县。在走之前,他来到女儿的墓前,作了一番诀别。从此这个“第二故乡”,更是让他念兹在兹,可惜此后他再也没有机会踏上这片土地。

千年之后,王安石在鄞县的政绩和贡献仍然被宁波人民铭记在心。他们通过各种形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先贤,表达对他的敬仰和怀念。王安石的精神和理念也激励着宁波人民不断前行,为这座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可以说,王安石在鄞县的三年任职期间,以他的治理才干和为民情怀,为鄞县乃至宁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兴修水利、兴办教育、推行青苗法等举措,不仅解决了百姓的燃眉之急,也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宁波人民的心中,成为这座城市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更多资讯 >
热门资讯
1
宁波中考强基和大讲堂的区别
2
宁波奉化雪窦寺历史、旅游攻略
3
宁波银泰购物攻略
4
宁波人冬天一般喜欢吃什么
5
宁波秋天郊游,有哪些推荐
6
宁波钱湖秘境游玩攻略
7
宁波招宝山:地理、历史与文化的深度交融
8
宁波保国寺的建筑文化
9
中美高等教育的差异,如何看待出国留学
10
宁波博物馆:历史与艺术的璀璨交汇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声明事项
zouningbo.com   版权所有 © 走宁波  E-mail:web@zouningbo.com  浙ICP备2021004162号-4